木兰围场坝上饮食等民俗
饮食:食品主要有三类,即肉食、奶食、粮食。早晨、中午一般喝奶茶、吃奶食、肉食、炒米,晚上吃手扒肉、面条、饺子等。奶食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,奶食有黄油、白油、奶皮子、奶豆腐、酸奶酪等。其中黄油、白油、奶皮子是奶食中的佳品,味道纯香,营养丰富。以正蓝旗的奶食品制作精细,颇有名声,正蓝旗曾是清皇室制作奶食的地方。饮料主要有三种:奶茶、酸马奶和奶酒。奶茶是主要饮料,一日三餐都有。奶酒含酒精度不高,醇香可口。酸马奶解热止渴,营养丰富,是招待贵客的上等饮料。肉食主要是吃牛、羊肉,也吃骆驼肉、马肉、黄羊肉、野兔肉、旱獭肉。吃法有几十种,其中享有盛名的有手扒肉、羊背子、全羊等。手扒肉香嫩可口,是牧区最常见的一种吃法。羊背子和全羊为上等食品,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。驼、熊掌、鹿尾、飞龙是蒙古民族的珍品,只有在盛大宴会上才能食用。过去蒙古族牧民受喇嘛教的影响,不吃鱼,现在这种习俗已经逐渐改变。
服饰:首饰、长袍、腰带、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主要部分。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、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,多用玛瑙、珍珠、宝石、金银等制成,平时牧区妇女不戴帽子,常用红、绿绸缎缠头。蒙古袍是牧民喜爱穿的衣服。袍子宽大,长袖高领,钮扣在右侧,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。袍色因人而异。腰带是穿蒙古袍时,扎腰用的长带,多为绸、缎布料,颜色与袍色协调。男子扎腰带,把袍子向上提,显得精悍潇洒。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,显得苗条矫健。牧民穿的靴子有两种,一种叫蒙古靴,靴头尖向上翘,靴腰长有图案,四季都穿。另一种叫马靴,圆头长腰,结实耐用。
居住:历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,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一蒙古包。蒙古包大小不一,包内宽敞舒适,便于移动,适于轮牧走场居住。随着定居和生活水平提高,蒙古包已退出主要地位,牧民已基本居住砖木结构的房舍。
行运:牧民放牧和行路多是骑马。搬运货物,常用马或骆驼驮运,货物多时,用勒勒车拉运,现已基本用各种机动车拉运。
礼俗:蒙古民族热情好客,讲究礼貌。牧民对来客,不论认识与否总是热情问候,盛情款待。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奶茶,奶油、奶酪、炒米以及手扒肉、奶酒等摆在客人面前,请客人自由用餐。对客人的食宿不取酬谢。牧民互相见面,总要热情问候。习俗中,也有一些忌讳。如车辆进牧民住地要慢行,马鞭子进包前放到门外,进包后盘腿坐在右边等。
嫁娶:在乌珠穆沁草原,牧民举办婚礼朴实、庄重、不送彩礼。可是,接亲和送亲的队伍很讲究。结婚这天,男方一早由新郎带领着接亲队伍出发,到达女方住处后,围着女方住地的蒙古包转三圈后下马,先进新娘父母的蒙古包。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,再向其它长辈亲友一一敬酒,双方互送礼品,接着开始喝酒唱歌。酒后接亲队伍簇拥着新郎,送亲的队伍簇拥着新娘启程,两支队伍一边奔驰,一边欢歌笑语,形成一条欢乐的长河。新娘到后,让新娘和接亲的队伍一齐围着男方的蒙古包转圈,这时女方来的人寻找借口,说男方有所怠慢,不让新娘下马,男方的人再三劝说,双方纠缠不休。突然男方一名骑手冲来,夺过新娘的马缰,把新娘领到早已准备好的蒙古包里。给新娘重新换装梳头,打扮得华丽漂亮。婚礼完毕,两家人在蒙古包里分开坐下,向女方父母敬奶,同时赠送牲畜。这时女方来的人用诗歌说唱父母双亲抚育女儿成人付出的心血。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尽情饮酒,尽情歌唱。
丧葬:北部牧区蒙古族葬礼极为简单,不设灵,无供品,不穿孝服,不烧纸钱,不用音乐,不通知亲友,进行野葬。子孙在百天内,不剃发、不饮酒、不作乐,以示哀悼。在南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农牧民多实行土葬或火葬。
娱乐:传统娱乐活动主要有赛马、摔跤、射箭、音乐舞蹈四种。前三种其历史悠久,是男子必须具备的三项技能。近代,赛马、射箭、摔跤是那达慕会的主要比赛内容,获胜者便成为本地出色的牧人,十分荣耀,受人尊敬。音乐舞蹈具有民族特色,舞蹈节奏欢快,歌曲悠长高亢,马头琴旋律优美,“好来宝”地方风味很浓。每当节日和喜庆的日子,牧民聚集到一起,载歌载舞,草原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。牧区娱乐活动丰富多彩,说书、蒙古相声、下蒙古棋,看电影、电视、听广播、录音机等等。
木兰围场出游咨询:0314-783 8888